眼睛散光治疗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六小龄童人的一生其实就是苦练七十二变,笑 [复制链接]

1#
北京治白癜风的医院哪家好 https://wapjbk.39.net/yiyuanzaixian/bjzkbdfyy/xcxbdf/

六小龄童出生于猴王世家,曾经完美地演艺了电视剧版《西游记》,并将吴承恩笔下的“孙悟空”演的活灵活现,成为国人心中永恒的“美猴王”,永恒背后必有不为人知的努力和付出,今天我们来说说六小龄童背后的故事。

1

六小龄童本名“章金莱”,是猴戏世家的第四代猴王。曾祖父章廷椿,人称“活猴章”;祖父章益生是绍剧戏迷,人称“赛活猴”;父亲章宗义,是绍剧泰斗,6岁开始学艺,所以取艺名“六龄童”,曾出演电影《三打白骨精》中的孙悟空,有“南猴王”的美称,所以章金莱从小是在《西游记》的神话故事氛围中出生的,他说在家睁开眼睛看的就是爸爸的那张“猴脸”,叔叔的那张“猪脸”。

在大家看来有这么厉害的“猴戏”背景,章金莱成为无可替代的“美猴王”是必然的,可是他却说:“如果二哥还在,演《西游记》的一定是他,而且他一定比我演的好。”

2

章金莱的二哥章金星,三岁学艺,八岁时因出演绍剧《大闹天宫》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,并赐名“小六龄童“。因他的表演风格天真,淳朴,诙谐,幽默赢得海内外观众的喜欢,被誉为中国最有名的“戏曲小神童”,如此天赋秉异的孩子被父亲视为章氏猴戏事业的传承人,而他自己也将继承猴戏艺术作为毕生的梦想。

可是造化弄人,年初,小六龄童被查出患了白血病,猴戏艺术的继承面临窘境。

为什么这么说呢?因为家里唯一有可能继承的章金莱,虽然生在“猴戏”世家,但却一点也不喜欢“猴戏”,再加他从出生开始身体就很瘦弱,性格也十分腼腆,内向,总喜欢自己一个人躲在角落钻研东西,不太喜欢凑热闹,家人也都觉得他不是演猴戏的料。

经过辗转反侧,思来想去之后,二哥还是决定在章金莱身上找希望。

在离世前的六个月里,小六龄童拿着一分钱一天借来的连环画不断地给章金莱讲《西游记》的故事。六个月的时间,小六龄童从第一集《孙悟空出世》一直讲到最后《五圣成真》取完真经了,因为二哥对《西游记》的全方位讲解,章金莱开始真正的喜欢上孙悟空。

可这远远不够,必须让小弟弟明白传承猴戏艺术的重要性,二哥用自己的死来“现身说法”,并告诉小弟弟如果想要见他,就必须要演成美猴王,就这样,七岁的章金莱懵懵懂懂的答应了。

让章金莱下定决心演美猴王的是在二哥给他过生日之后,小六龄童是年4月13日去世的,就在他去世的前一天,他还带着虚弱的身体给章金莱过着生日,生日刚过他就去世了,二哥临走前还想着这个小弟弟,不想让他的忌日变成小弟弟的生日。这深深地触动了章金莱的内心,他决心也要为二哥做点什么,他想起了二哥临终前的嘱托,他要完成二哥的遗愿,他决定要去演孙悟空,开始他的猴戏生涯。

很多事情说来容易,做起来可没有那么简单,比如拿大顶,父亲要他坚持半个小时,他立10分钟就浑身是汗,非常的痛苦,可是一想到二哥的嘱托,他说什么也要坚持下去,就这样他跟自己每天较着劲。

3

在六小龄童版《西游记》拍摄之前,央视曾经播出过日本版的《西游记》,这个版本中唐僧是个女的,因为过于恶搞,不尊重原创,结果在全国上下的反对声中只播了三集就停播了。为此,央视决定拍一部中国版的《西游记》。

《西游记》的导演杨洁在全国物色人选,寻遍大江南北,历经千辛万苦,找到的“孙悟空”不是年龄不符合要求,就是只会唱不会说,最后杨洁终于想起几年前曾经转播过的绍剧《三打白骨精》,里面的孙悟空不仅生动活泼,情真意切,还非常的感人,于是她找到了“南猴王”六龄童。

常说“举贤不避亲”,在父亲的极力推荐之下,以及杨洁导演看过章金莱在人民大会堂参演的昆剧《三借芭蕉扇》之后,觉得他演的孙悟空一角,动作规范准确,虽然精气神差了点,但还算合格,于是通知章金莱去试镜。

可是在试镜前,杨洁看到年近60的老父亲吭哧吭哧的拿着四个暖壶,20多岁的儿子章金莱却不知去向,杨洁忍不住问:服务员没给您打水吗?老父亲回答说:“不是!我这是给金莱洗澡用的,金莱从小比较娇惯,在昆剧团的时候,衣服都是从杭州邮寄到绍兴给他妈妈洗的”。

听到这话,杨洁的心里咯噔一下:这么娇惯的孩子,能演好金刚不坏之身的孙悟空吗?《西游记》剧组是要跑遍全国的名山大川,常常都要在野外拍摄,条件非常艰苦,这孩子真的能吃得消吗?可是“南猴王”和章金莱都打保票说没有问题。

杨洁导演带着疑虑,三个月后开拍试集,试集让章金莱并不轻松,因为他的肩上背负着全国观众和猴王家族对他的期望,他感觉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,为了不给家族丢脸,他暗暗发誓必须要做出改变,他必须开始习惯自己照顾自己,努力演戏,此时的章金莱23岁。

也就在这个时候,他的父亲依照家族的习惯给他取了另一个名字“六小龄童”,拥有了新的名字就代表他不再是过去的章金莱了,他的身上已经背负着家族的光环。

4

孙悟空的妆容要贴面具和长毛,化妆的时间很长,为不耽误拍摄,六小龄童要比其他人早起四五个小时去化妆,从不抱怨,看到六小龄童的改变,杨洁导演终于放下心来。此时六小龄童心潮澎湃,因为他终于要实现二哥的遗愿了。

在西游记试拍的过程中,杨洁导演一直提醒六小龄童要注意“猴气”,可是面对这两个字,他真的犯难了。

六小龄童是戏曲演员出身,演猴的时候动作是有的,但是他没有注意到电视是常常用中近景来表现角色表情的,可他又带着面具,无法做表情,唯一能表现的就是他的眼睛。

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令人难忘,可起初他怎么也做不到,因为他是个近视眼,度的近视,度的散光,摘了眼镜看都看不清,更别提什么火眼金睛了;再就是在六小龄童心中,孙悟空虽然是猴,但是他也有人性,他是一个英雄,可这样表演的结果反而弄巧成拙,他叉着腰,拄着金箍棒的样子像极了猎户,与能够上天入地威风凛凛的美猴王真是相去甚远。

年国庆,《除妖乌鸡国》试播后,六小龄童的孙悟空引来了一些争议,很多观众写信给央视投诉,说他扮演的孙悟空跟他们心中的美猴王完全不一样,也就是说六小龄童扮演的孙悟空失败了。

试播后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,面对荣耀他产生了深深的无力感,沉浸在低迷的情绪中,苦苦地思索着,他觉得是他让整个猴王家族蒙受了耻辱,他无法面对二哥,无法面对自己的父亲。

5

六小龄童曾经在《杨澜访谈》中说过,父亲不光是给他艺术上的帮助,而且在人生的道路上也给了他很多的启示。

就在他踌躇不前,选择是否要放弃的时候,父亲出现了,父亲说:要博采众长,独树一帜。

他找出了父亲曾经给他的多张猴王的照片,这些照片都是父亲当年演“美猴王”的时候用的胶卷拍的,照片中的父亲或生气,或欢喜,或举起金箍棒时威风凛凛.....画面上的孙悟空就是自己的父亲,仿佛他不是六龄童,而是孙悟空的化身,看着父亲的表演六小龄童恍然大悟,想起二哥曾经说的“如果你演成了孙悟空,你就能见到我了”。二哥说的不只是躯壳,而是他的灵魂和内心,要演好孙悟空必须忘记自己,投入到孙悟空的世界里。

那么,怎么才能感受孙悟空的灵魂呢?

如果演的像猴,最好的老师就是猴,杨洁导演给他弄来了一只猴,六小龄童给它取名叫“小庆”,它就是六小龄童的老师。

小庆的行为给了六小龄童很多的启示。比如在在表演偷吃蟠桃的戏时,先盯着蟠桃看,随后迅速抓来蟠桃,再闻一闻,把皮挠掉,小心地放到嘴里尝尝味,感觉很好吃,这才欢快地吃了起来,这就是学习小庆吃东西时的样子。

6

除了行动上的改进,还有一个改进的地方就是眼睛。

通过冥思苦想,他终于想到了办法:找视点。首先就是站在(乒乓球)网的中间,头不动,眼睛跟着球走,快速的运转;再就是晚上在很黑的光线下,去找点的那个香的烟头,那其实就是找一个视点;第三个办法就是早上看日出,不拍戏,就这样通过不断的练习,他可以看强光20分钟不眨眼。

但这仅仅只是演技上的提升,只解决了“形”的问题,但是“神”的问题却并未解决,想要解决“神”的问题,就必须走进孙悟空的内心。

孙悟空的性格外向活泼,敢爱敢恨,而六小龄童正好相反。为了每天强迫改掉自己内向腼腆的性格,六小龄童开始戏弄猪八戒。有一次他约马德华爬山,到了时间马德华没见着六小龄童,便以为他已经先上去了,结果爬到半山腰也没见着“猴哥”,这才知道自己被“猴子”戏耍了,原来六小龄童躲了起来根本没去爬山。

在拍戏的这段时间里,六小龄童每天晚上都会走到大石头前,闭上眼睛,体会石头下群猴簇拥猴王的威严。

就这样,西游记拍了六年,他琢磨了孙悟空六年,似乎琢磨孙悟空早已成了他的一种习惯,甚至有时候琢磨的有些走火入魔,会觉得孙悟空就是我,我就是孙悟空。

他渐渐的理解了父亲,二哥,三哥为什么会前扑后继的去演猴戏,因为孙悟空不只是顽皮好玩的猴子,他的身上有太多太多的东西需要人们传承下去。

比如孙悟空对妖怪的憎恨,对师傅的感恩,对取经的坚持,这让六小龄童非常的敬佩。这些精神在《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,在这一集中,师傅虽然误会了孙悟空,可孙悟空宁可承受被师傅误解的压力,也依然要除妖保师傅平安,师傅用一纸休书断绝了师徒关系,可孙悟空没有任何怨恨,他身在水帘洞,心却随了取经僧。

对于扮演孙悟空,六小龄童也总结出了自己的独家秘笈:精心设计,自然体现。

7

在《杨澜访谈》中,杨澜曾经问六小龄童:

“当你演美猴王这么成功,你觉得你是能够见到他了吗?”

“对!就一开始演觉得我演着就能见到二哥了,但实际上在我还没有演完的时候,我就一直在见他,所以我现在干任何事情,我一直觉得我不光是延续他的艺术生命,而且是自然生命。”

对于现在众多对于《西游记》所谓颠覆的恶搞现象,六小龄童每每提起都会万分痛心,比如说孙悟空和白骨精谈起了恋爱,白骨精叫孙悟空“空空”,孙悟空叫白骨精“晶晶”,更离谱的是他们年前还是恋人,这让他觉得人妖不分,是非颠倒。

他说“中国的名著本身就不多,如果再去恶搞,会影响文化的传承,影响到下一代的价值观。”

在他认为,如果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,是可怕的,当你有了自己的文化,我们不去弘扬那是可悲的,所以他一直把《西游记》的继承,创新和发展当成是自己的义务,他希望《西游记》这个艺术作品,在艺术形式上能够百花齐放,但无论怎么变,西游文化的精髓不能变。

最后,借用六小龄童老师的话和大家共勉:

人的一生其实就是苦练七十二变,笑对八十一难。

(End)

作者介绍:一只深沉的狮子,喜欢读书,写作,爱好思考。

(注:本文原创首发,抄者必究)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